大學,能改變什么?

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難,根本原因不在于崗位的缺乏(東南沿!坝霉せ摹爆F(xiàn)象的出現(xiàn)就是明證),而是畢業(yè)生對未來方向、社會需求的認知錯位及自我缺乏了解產生迷茫。簡而言之,就是“高不成,低不就”!案卟怀伞鄙锌衫斫,因為學生的知識技能局限以及競爭人數(shù)眾多都可以將大部分學生排除在外,但“低不就”就是一種頗為奇怪的心態(tài)。

直到現(xiàn)在,多數(shù)家長依然認為,藍領技工、第三產業(yè)等又苦又累,報酬相對較低的工作不適合手握大學文憑的畢業(yè)生;多數(shù)畢業(yè)生簡歷投放仍然瞄準政府部門、國企、外企等中端職位。為何大學生不選擇那些看起來相對“低下”的工作?或者,換而言之,為什么大學生會覺得自己更適合“高大上”的工作?這和很多人對于大學的認識有關。

三十多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推進,本科生入學比例從1977年的4.8%逐年升高至2010年的69%。研究生規(guī)模也“跨越式發(fā)展”,招生人數(shù)從1994年的4.2萬人激增到2012年的51.7萬人,高等教育已經(jīng)從精英化全面走向大眾化。但是,多年教育體制的改變并沒有給畢業(yè)生及家長的認知帶來變化,“知識改變命運”,確切的說,是“大學改變命運”依然是口口相傳的真理。而高昂的大學費用,也使得很多人很多人對大學的“性價比”產生了過高的估計,從而演出了一幕幕夢想破滅后的辛酸劇。

韓培印的故事

韓培印是獲得2009年第二屆香港華語紀錄片節(jié)最佳短片大獎的紀錄片《父親》的故事原型。58歲,陜西省農民,一名普通的農民工,是位典型的“中國式父親”。導演李軍虎把他的故事拍成了一部時長47分鐘的紀錄片,有人評價說,這部名叫《父親》的紀錄片“像片中所拍的韓培印一樣樸實、誠懇”。更多人評價說,面對“勇敢父親”韓培印,中國教育應該羞慚。

在紀錄片中,韓培印的兒子韓勝利考上了西安一所大學,從農村來到了城市。為了讓韓勝利上學,老韓變賣了家里所有值錢的東西,到西安打工,為兒子解決大學的生活費和來年的學費。做了一輩子農民的老韓堅信知識會改變命運,他樂觀地盼望著,兒子將來一定會有出息。

來城里打工的人越來越多,韓培印覺得工作也越來越難找,每月400元收入基本沒法保障,可兒子韓勝利每年需要9000元的學費。韓培印住的地方,一塊錢一晚,沒有枕頭,每天枕著磚頭入睡。兒子韓勝利則每天都在想下課之后可以吃什么,同時盯著同學手中的礦泉水瓶,考慮是否可以拿來賣錢。韓勝利面臨畢業(yè),性格內向的他面對強大的就業(yè)壓力,感覺這個城市越來越遠……當兒子大學畢業(yè),韓培印發(fā)現(xiàn)兒子的收入甚至還比不上當農民工的自己。他的一切付出和期望最后在嚴酷的現(xiàn)實面前隨風破碎,因為兒子上大學導致返貧的韓培印,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層面都就此陷入了深淵。最后,他感嘆道,“我現(xiàn)在覺得上大學也沒什么用,是不是?”他的感嘆可以理解,畢竟,秉持“知識改變命運”的信仰,他歷盡心血,也要供兒子寒窗苦讀。但到頭來,大學文憑并不能承載起他的那些美好寄托。

在紀錄片中,學習通訊工程的韓勝利只能找到每月600元的鋪設通訊光纜的工作,根本就無力償還四年大學期間所欠下的債。就算在三年之后,在西安找到一份月薪1500元的工作,這依然不足自己在深圳打工的妹妹的一半。

韓勝利的故事不是特例。有太多的大學生,大學不但沒有改變他們的家庭狀況,最終甚至使得情況雪上加霜!按髮W改變命運”的信條,不再靈驗。

“都說知識改變命運,我學了這么多知識,也不見命運有何改變?”2009年,上海海事大學法學系研究生楊元元自殺前如是說。直到現(xiàn)在,這個問題,我們依然無法找到答案。

看不見的未來

在1977年恢復高考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學學歷就意味著好工作和好生活,以及全家人的驕傲和榮耀。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作為稀缺資源,在社會上贏得了足夠多的尊重。而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這一切開始改變了。大學生就業(yè)形勢不斷惡化,起始薪資不斷降低,“甚至還不如農民工”。很多在畢業(yè)前抱有美好設想的學生,最后不得不放棄幻想,找一份在自己看來“委曲求全”的工作,甚至求之而不得。

對于大學文憑“貶值”的原因,很多人都將其歸罪為大學擴招。正是大學的擴招,讓“大學”從之前的“精英教育”走向了“大眾教育”,大學生再不像從前一樣是精英群體。問題是,難道大學擴招就真錯了嗎?雖然目前國內大學還存在著學費偏高(高到足以使一個農村家庭負債累累)、在校學生精神困惑(被大學‘上’了四年,一無所獲)、大學質量問題以及學術腐敗問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大學為很多人提供了一個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而不再像之前一樣,只有少數(shù)人才能夠享有。國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離不開“大眾教育”的興盛。因此,說擴招讓大學文憑貶值是有失偏頗的。

或許,讓大學文憑“貶值”的,是過高的投入,以及與投入并不相稱的產出。

大學教育學費貴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廣大收入低下的農村,“一人大學,全家潦倒”,上大學的高昂費用成為了很多家庭不能承受之重。更糟糕的是,大學生的畢業(yè)起薪每況越下,從最初的3000元左右降到1000余元,若將通脹因素考慮在內,則畢業(yè)起薪更是慘不忍睹。

在當前國內人力成本持續(xù)上升的背景下,大學生畢業(yè)起薪持續(xù)走低,顯得很不可思議。但是,若將大學生人數(shù)加以考慮,情況就很明了了:僧多粥少,眾多學生爭搶較少的就業(yè)崗位,直接結果是嚴重供大于求,大學畢業(yè)生在勞動力市場的議價能力被嚴重消弱,獲得一份正式工作已近奢侈,而更多的人加入了“待就業(yè)”大軍。也難怪很多人哀嘆:畢業(yè)即失業(yè)。

相信很多人在畢業(yè)前都有這樣的雄心壯志:給我一個機會,我就能創(chuàng)造奇跡,但是,待到畢業(yè),才突然發(fā)現(xiàn),機會難求,奇跡更無從談起。所有的憧憬,也就從那一刻開始幻滅。就像《中國失敗者》中的那名畢業(yè)生樣,淪為“屌絲”一族,對于未來,“想都不敢想”。(文/本刊綜合整理)

(云南房網(wǎng)為《云觀察》唯一授權發(fā)布網(wǎng)站,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轉帖,否則后果自負!)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lián)系刪除或協(xié)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wǎng)"的文章未經(jīng)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相關資訊

猜您喜歡

參與討論

登錄 注冊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