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昆明人文化生活的中心,昆明市工人文化宮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新中國成立70年來,昆明市工人文化宮一直都是昆明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見證者。
或許在老一輩昆明人的記憶中,對第一代昆明市工人文化宮還有著依稀的印象,它就坐落在如今的東風廣場范圍內。第一代工人文化宮于1952年建成投入使用,對那個年代的昆明人來說,這可是一個充滿了活力的精神文化家園。
“有足球場,有健身房,有教室,還有影劇院,很大的一個地方! 昆明市工人文化宮第一任主任張維新回憶說。對50、60后來說,文化宮是他們最初接觸文化娛樂活動的地方,曾陪伴他們度過了大多數(shù)的休閑時光。
遺憾的是,在上世紀60年代,第一代工人文化宮被夷為平地。1978年,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之后,老百姓被壓抑許久的文化藝術需求也得到了釋放,但卻苦于沒有一個真正屬于人民群眾的文化活動中心。
1982年11月,昆明市工人文化宮重建工程在東風廣場破土動工。1985年12月6日,高約70米的文化宮正式投入使用,當時場面可謂壯觀:一封封火紅的鞭炮,從18層樓頂一直垂掛到一樓……
昆明市工人文化宮副主任李承烈說,同時期國內其他城市的文化宮并沒有采用高層建筑的先例,昆明市工人文化宮無疑是全國首例。當時,眾多省外專家聞訊后紛紛前來考察學習。而一座有電梯的大樓,對那時的昆明市民來說絕對是新鮮事。無數(shù)昆明人爭先恐后地乘電梯到樓頂,俯瞰昆明城。
“記得好像是5角錢坐一次電梯,還要排隊。”昆明人岳福生回憶說,那時最浪漫的事莫過于帶著老婆、女兒去文化宮好好玩一玩。乘坐電梯到當時最高的18樓喝冷飲可是非常時髦的事!那時候在文化宮,可以穿著四輪的溜冰鞋滑上一個小時;買張5 分錢的電影票看場《小蝌蚪找媽媽》;花上2分錢叫一壺茶,坐著聽評書藝術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民間評書藝人仇炳堂說《智取威虎山》;玩累了去買根冰棍兒,或者喝瓶1毛錢的奢侈品——汽水……
對70后和80后來說,文化宮是他們成長道路上最美好的回憶。早晨在廣場上鍛煉身體之后再去買菜已經(jīng)成為很多老年人雷打不動的生活習慣;下午在文化宮前的走廊上,老人們聚集在一起拉二胡、演奏手風琴、唱戲。除了老年人,這里也聚集著眾多少兒培訓班,每到周末,二胡聲與提琴聲交織在一起。每到周末,整幢大樓都燈火輝煌,種類繁多的培訓班以及豐富多彩的文藝團隊成了文化宮的金字招牌。
然而,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和人們對文化需求的改變,云南“第一高樓”的光環(huán)早已不見,電梯也已經(jīng)成為尋常之物,市內新建的電影院早已取代文化宮老舊的幕布。不知從何時起,文化宮已不再是昆明人文化生活的中心。
2013年9月7日,伴隨著一聲巨響,第二代工人文化宮畫上了句號。而接棒上位的第三代工人文化宮也迅速進入了大家的視野。這個占地面積53.1畝、建筑面積6.1萬平方米的新工人文化宮集會展服務中心、教育培訓中心、文化藝術中心、體育健身中心、商業(yè)配套中心為一體,給市民群眾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文化藝術活動空間。新工人文化宮為人們帶來全新的感受和記憶,讓人們在這個時代重新唱響“勞動者之歌”。首席記者杜托報道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lián)系刪除或協(xié)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wǎng)"的文章未經(jīng)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