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沒有性生活的雞!

曾幾何時,對來華的外國人來說,到中餐館里點菜是一件傷透腦筋的事兒。看到“Fourgladmeatballs”(“四喜丸子”的直譯:四個高興的肉丸)和“Chickenwithoutsex”(“童子雞”的直譯:還沒有性生活的雞),你興許還會覺得好玩好笑,但當你看到“Husbandandwife'slungslice”(“夫妻肺片”的直譯: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時,你估計不單只是啼笑皆非,怕是要倉皇而逃了。

還好,這些將中英文混為一談的錯誤中國菜譯名終于可以退出歷史舞臺了。3月中旬,北京市外事辦公室和北京市民講外語工程組委會出版了中英對照的《美食譯苑——中文菜單英文譯法》一書,共為2158道中國菜和部分西餐“正名”。這本書可謂順時而生——據外事辦的統(tǒng)計,2008年以來北京市會講外語的人口數達到總人口數的35%,隨著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北京越來越多的餐館也開始提供英文或中英文對照菜單。

突出原料烹調法、兼顧文化韻味

新出爐的《美食譯苑》共規(guī)范了3102個中西餐飲食的英文譯名,其中中餐有2158種。全書分別對中餐、西餐、飲品進行了標準的英文翻譯,中餐部分又對中國八大菜系做了介紹和重點翻譯。

“每一道中國菜背后都有很深厚的文化韻味,比如‘東坡肉’、‘宮保雞丁’,前者因著名詩人蘇東坡最愛吃而著名,后者則因為清朝重臣‘宮!ㄒ环N榮譽官銜,表明可以照看和監(jiān)護皇子們)丁寶楨最愛吃其妻為其烹飪的雞丁而得名!
《美食譯苑》的評審之一,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陳琳告訴記者,對中餐中既包含原材料信息,又糅合諸多文化、歷史事件、人名地名的獨特菜名,翻譯方法迥然不同!暗偟膩碚f,以突出原料、烹調方法和味道的翻譯原則為主,其次是將文化、歷史典故和地方特色的韻味也盡量還原!

說起宮保雞丁這道菜,和陳琳本人還有一層特殊的關系——他是丁寶楨的曾外孫,陳琳認為,宮保雞丁譯為“KungPaoChicken”能保留其背后的典故和文化意味。

為了確保準確并博采眾長,該書的編寫者不僅搜羅之前出版的《中文菜單英文譯法》和《中國辭典》,還親自去北京各大餐館酒店搜羅八大菜系和點心酒品的中英文名字和資料,并網羅了眾多英語權威專家作為評審,包括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陳琳、通曉中英文的外籍專家柯馬凱(英)、杜大衛(wèi)(美)等中外專家,以及多位資深外交官。

“驢打滾兒”等譯名爭論最多

可以想見的是,給中國菜一個相對統(tǒng)一的英文菜名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但是難度也非常大。這項工作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行之前開始籌備。為了這本書的誕生,專家們開了好幾次討論會,會議氣氛輕松熱烈,大家各抒己見,對驢打滾兒、佛跳墻和童子雞等中國特色菜肴的翻譯,專家們爭論最多,最后都是以流行比較廣、比較有代表性的英文名為主。

陳琳說,堅持用拼音標注的一些中國化的英語菜名,有的因為英文譯名實在表述不準確。例如,英語里dumpling不僅指水餃也指煎餃,jiaozi就更準確;有的則是翻譯得太長了,例如,驢打滾兒,有人認為,按照其字面意思翻譯為Donkeyrollingonthegound,生動展現(xiàn)了制作這道點心時糯米在米粉上打滾的動作,但“Lǘdagunr則更加簡單且有中國特色,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出我們的文化自信心提高了,讓外國人來適應我們的飲食名稱!逼鋵,自信的日本人也早就直接把壽司翻譯成日語的sushi。

“我覺得要結合講英語的人所熟悉的詞匯來表述。像我們家從來不說饅頭是SteamedBun,而直接叫Mantou。”說這話的柯馬凱是著名援華專家柯魯克和伊莎白的二兒子,在北京出生長大,能說流利漢語,是個地道的“老北京”。

柯馬凱告訴記者,其實有很多英語詞匯也是從漢語傳過去的,例如Tea,就是閩南語“茶”的音譯,“我在美國波士頓的超市里就看到白菜叫BakChoy,豆腐叫Tofu。這些中餐的英文名都保留其原拼寫方式!

這位英語專家認為,英語語法比漢語語法更加靈活,造成漢譯英時不規(guī)范,導致一個中國菜有十種英文叫法。而這次《美食譯苑》的翻譯規(guī)則確定為遵循意譯為主,力爭讓完全不懂中華文化的外國賓客一眼就能看懂——多數中餐菜品遵循以主料為主、配料或配汁為輔的翻譯原則,例如松仁香菇被翻譯為ChineseMushroomswithPineNuts。以烹制方法為主、原料為輔的翻譯方式也較為多見,例如火爆腰花譯成SautéedPig’sKidney。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lián)系刪除或協(xié)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相關資訊

猜您喜歡

參與討論

登錄 注冊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