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姜:大豆的責任

絲瓜燜黃豆

材料:絲瓜一根,新鮮黃豆250克,食用油40克。鹽、味精少許。

做法:食用油燒至八成熱,倒入青豆翻炒片刻,加一碗清水,中火煮開,將絲瓜切成滾刀塊入鍋同煮,半小時左右,青豆酥軟即可,最后加入鹽和味精。

z“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婦孺皆知的詩,文采其實一般,但是有來頭,所以變得不凡。按說在歷史的天空下,兄弟相殘的慘禍并不鮮見,但能夠定格為傳奇流傳千古的事例卻不多。一首詩消彌一場人倫悲劇,集詩意、殘酷、浪漫于一身的強烈戲劇沖突,就連好萊塢最頂尖最變態(tài)的編劇也未必想得出來,怎么不叫一向循規(guī)蹈矩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們?yōu)榇祟嵖瘢坑幸馑嫉氖,在時間的協(xié)助下,弱勢一方得到了社會輿論一邊倒的同情與支持,最終在道義上大獲全勝。而咄咄逼人的強者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緘默,結果喪失了話語權,從此背負上不仁不義的惡名一敗涂地。這就是文學的力量,倘若曹子建泉下有知,大概會自嘲地笑道:“予終以翰墨為勛績矣!”一首詩、兩種宿命、一個關于才華的奇跡、上千年的唏噓,我們圍著歷史打醬油,最深切的感受往往是“幸好主角不是我!”

如果以索隱派的興趣來研究,這個事件里還可以發(fā)掘出一位主角,只是曹氏兄弟鬩墻的主線太過搶眼,直接把它秒殺成了道具。其實作為中國文學史上最不具存在感的主角之一,《七步詩》里的“豆”在這個非典型性歷史事件里所應承擔的責任不應止步于道具這么浮淺的層次,而是應當在隱喻與揭露的范疇,對權力爭奪的非正義性發(fā)出更強有力的控訴與批判。

按照傳說的線索,詩人是在七步之內(nèi)完成了這次史無前例的即興創(chuàng)作。如此短暫的時間里,大豆被選中,并且精準無誤地表達出作者的創(chuàng)作理念與思想情感,如果說二者之間不存在某種高度的默契,顯然不符合事實。

考據(jù)一下,大豆古稱“菽”,與稻、黍、稷、麥合稱為“五谷”,原產(chǎn)于中國,五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最看重的主食之一。既是豐富的植物蛋白來源,也是食用油的慷慨供給者,更不用說它在調(diào)味領域的卓越貢獻了。從大醬到醬油,從豆豉到腐乳,幾乎勾勒了中國美食的大半個輪廓?梢院敛豢鋸埖卣f,抽離大豆的支撐,中國人苦心經(jīng)營、獨步天下幾千年的味道體系,立刻就會變形扭曲。在對大豆的綜合開發(fā)利用上,中國人無論從技術上還是理論上都曾領先世界多年,在文學上來一次小小的、任性的引用,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詩人的年代,大豆的食用技術已經(jīng)十分成熟,就連豆腐也橫空出世了幾十年,詩人用最尋常普通的事物來比喻最不尋常的人情反覆,不僅將共鳴指數(shù)提高好幾個級別,同時也讓催淚效果實現(xiàn)了最大化。這種修辭技術是《詩經(jīng)》的路數(shù),先民們喜歡將由食物牽動的思緒,凝結成詩篇。白菜有白菜的憂傷,車前草有車前草的哀愁,一代又一代吃得飽飯和吃不飽飯的人民,穿過蔬菜的表象,觸碰到同樣的喜怒哀樂,想不感動也難,但說出口來也就是一句“悱怨而不傷”吧。

今天的人已經(jīng)喪失了以大豆入詩的熱情,幸而還能食之以恒,且不說豆腐豆?jié){如何被奉為營養(yǎng)至尊。其實完成華麗變身前的大豆本尊,也從沒有離開過好吃嘴們的餐桌。每逢初夏,散發(fā)著植物清香的毛豆如期而至,與滿坑滿谷的時蔬一起歌唱季節(jié)的豐盛,于是好吃嘴們食指大動。

同春夏上市的各種豆類一樣,毛豆既可正裝上桌,也能剝光入饌,意趣稍殊而已。帶莢者,只需用五香料加鹽一煮,就是雋品。夏夜的成都街頭是冷啖杯的天下,出來消夜的人,不拘哪家一坐,要上幾瓶冰鎮(zhèn)啤酒,就著煮毛豆和幾樣冷葷,便能悠悠閑閑地耗上幾個鐘頭,既惠而不費,又飽了饞吻。既而月上中天,暑熱漸消,杯空盤罄,意興闌珊,這才作鳥獸散,各自返家。這些人從來不寫什么大豆的詩,也不會想要兄弟的腦袋。帝王將相的生活看上去很美,實際上是真累。

剝了殼的,也不費什么事,只消加點肉末燜至酥爛,端上桌來就是一道好菜,連湯帶水舀幾勺拌飯,滋味妙不可言,豆子酥軟,湯汁清香,滿口腔彌漫著家常幸福的踏實感。煮豆持作羹,誰還用豆萁?煤氣更給力。

(云南房網(wǎng)為《云觀察》唯一授權發(fā)布網(wǎng)站,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轉(zhuǎn)帖,否則后果自負!)

本站轉(zhuǎn)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nèi)與本站聯(lián)系刪除或協(xié)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wǎng)"的文章未經(jīng)本站授權,不得轉(zhuǎn)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相關資訊

猜您喜歡

參與討論

登錄 注冊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