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 | 碧桂園平安股權謎團

觀點網 11月8日,碧桂園股價午后拉升,高位時漲幅達17.56%。截至收盤,該司股價報0.83元每股,上漲12.16%,成交量11.88億港元,總市值232.3億港元。

股價快速抬升的背后,是一條關于“監(jiān)管機構要求平安保險集團接盤碧桂園”的外媒報道。

發(fā)布聲明緊急對外辟謠之后,中國平安股價午后持續(xù)下挫,A股收盤時錄得1.48%降幅,H股則是下滑5.4%。

晚間,中國平安在A股和港股發(fā)布澄清公告,除了重復從未收到任何有關政府部門/機構的相關建議、要求,且沒有任何與此相關的交易計劃或討論,還強調目前沒有持有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份。

房企利潤縮水的當下,險資撤離避險地產股的基調并未改變。

平安浮盈

相較深圳國資委以及深鐵對萬科的“暖心回應”,平安對接盤碧桂園的澄清顯得相對不同,特別是在市場情緒薄弱的當下。

對于清倉碧桂園事宜,中國平安方面給予觀點新媒體的答復是:“不存在網傳控股(碧桂園)事宜,截至三季度末,平安已經不再持有碧桂園的股份!

資本市場對于中國平安清倉的結果并不意外,持有碧桂園股份對前者來說,就是一筆“投資理財”。

2015年4月,中國平安曾以每股2.816港元認購碧桂園22.36億股,對應認購金額約人民幣49.5億元,占后者發(fā)行股份的9.9%。交易完成后,平安成為后者第二大股東。

入股碧桂園后,中國平安持續(xù)享受著來自地產板塊的“紅利”。

得益于2015年樓市進入上行周期,碧桂園在2015年至2021年間分紅穩(wěn)定,并且在2017-2020年間具有較高的分紅比例。

以2019年末分紅為例,中國平安收到來自碧桂園分紅金額6.6億元。

據觀點新媒體統(tǒng)計,截至2021年末,中國平安已累計獲得來自碧桂園的分紅49.7億元。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收益并不低。

而在購入碧桂園股份一年之后,中國平安便不斷減持套現(xiàn)。據悉,分別在2016年中期、2018年中期、2021年末、2022年末進行減持操作。由2015年的9.9%降至2022年末的5.74%,期間完成套現(xiàn)47.9億元。

多年來的分紅以及減持套現(xiàn),不僅覆蓋中國平安彼時的認購成本,甚至為該司帶來了超34億元的浮盈,回籠資金為當初投入金額的1.97倍,接近2倍。

此外,這幾年人民幣存在單邊貶值,匯率變化的收益還沒有計算其中。

觀點新媒體查閱,截至11月8日,港交所權益資料仍顯示,中國平安持有碧桂園股權由5.04%降至4.99%、持有13.82億股,前者仍顯示為后者的大股東,并未出現(xiàn)清倉除名的情況。

匯生國際資本總裁黃立沖向觀點新媒體解釋道,當平安持有碧桂園股份低于5%時,后續(xù)減持便不需要進行披露。

“港交所權益披露系統(tǒng)記錄的是需披露前的最后節(jié)點,也就是持股4.99%之時。清倉情況是否屬實仍需要等待雙方企業(yè)的相關披露公告,不排除已清倉的可能。”

11月8日晚間,中國平安發(fā)布澄清公告,正式對外宣布,目前沒有持有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份。

對于中國平安清倉碧桂園股份將帶來的影響,黃立沖指出,肯定會產生影響,畢竟來自險資股東的清倉會導致市場情緒變化,但這部分情緒也主要來自于散戶。

他補充道,投資機構對碧桂園的態(tài)度并不會因為險資退出而改變,相關研判還是基于企業(yè)本身的經營情況及市場環(huán)境決定。

不止是碧桂園,在房地產行業(yè)調整的大背景下,“中國平安們”正在全面減持地產股。

險資轉向

業(yè)績受阻、債務暴雷、三道紅線不僅是房企2021年關鍵詞,更是險資退出房地產市場的“說辭”。

2016年末,險資出現(xiàn)在上市房企前十大流通股股東的數(shù)量為36家,這其中,萬科、保利、金地、首開、金融街等房企均有險資身影。

到2020年時,從觀點指數(shù)發(fā)布的“2020中國房地產銷售TOP100”研究報告中,銷售頭部房企超9家主要股東為保險企業(yè),涵蓋中國平安、富德生命人壽、陽光人壽、大家人壽等。

2021年,在房地產調控政策和融資環(huán)境收緊等多重外部壓力影響下,近9成房企毛利率和歸母凈利率雙降,“增收不增利”成了普遍現(xiàn)象。再到2022年,規(guī)模房企整體凈利潤首次出現(xiàn)凈虧損,行業(yè)持續(xù)下行探底。

業(yè)績縮水的同時,部分上市房企的現(xiàn)金分紅策略也進入“寒冬”周期,現(xiàn)金分紅金額降至近年低位。2021年,包括綠地、陽光城、融信中國、祥生在內的14家房企選擇零分紅。

2022財年,不分紅房企數(shù)量增至31家,碧桂園、華僑城、合生、雅居樂、新城、遠洋等房企均在其列。

險資布局地產股主要通過減持套現(xiàn)、利息分紅、股息回報等方式獲利,當行業(yè)普遍無利可分時,選擇減持甚至“割肉”離場并不意外。

2021年12月,泰康系兩家公司宣布大幅減持陽光城,通過大宗交易和協(xié)議方式合計減持9.41%股份。投資陽光城一年,泰康系最終“割肉”止損,前后浮虧17億元離場。

而大家人壽自2021年9月開始累計六次減持金地集團,并在2021年年底合計減持金地約6.77億股,占總股本15%,目前所持股份從20.43%降至5.43%。

今年以來,險資在房地產領域投資金額明顯增加,只不過投資策略由“地產股”轉向資產本身,集中在商業(yè)地產、產業(yè)園區(qū)等不動產投資領域。

9月28日,大悅城及世茂均在同日將自身資產或項目轉讓予險資平臺。

其中,中郵人壽以42.56億元摘牌北京昆庭資產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權及債權,入主“中糧·置地廣場”項目;而國壽系企業(yè)則是以39.1億元斬獲世茂珠海綜合體項目。

同樣是今年9月,萬科北京全資子公司更是與華泰資產達成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協(xié)議,向華泰資產申請融資,融資本金金額合計不超過人民幣40億元,融資期限最長為10年。

曾在2021年退潮地產股的險資重回地產市場,只不過這次加倉的方向不再是“地產股”,回歸到資產本身。

展望未來,在國內房開市場沒有得到根本好轉的情況下,無論房企股價還是樓市房價,價值預期都將面臨重估,險資對“地產股”減持甚至清倉案例或許不會很罕見。

解局 | 從局外到局內,觀察和解讀行業(yè)、企業(yè)與市場的真實一面。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lián)系刪除或協(xié)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相關資訊

猜您喜歡

參與討論

登錄 注冊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