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個稿子,我感覺到一種深刻的困難,文中的主人公,與繪畫、音樂有著異乎尋常的關聯,他全部的生活和信仰,都被與繪畫和音樂有關的人和事所牽引,而我,既看不懂一幅畫的好壞,又聽不出一首曲子的妙處,這不僅使得對方陷入一種對牛彈琴的尷尬,也使我自己因力不從心而沮喪萬分。不過,美是共通的,即使無法對具象的美做出標準化的評判,對美共同的追求和認同,總是可以使得雙方在另外一個層次,形成共鳴。
九歌令人印象深刻。
那日,我和搭檔午間尋食,初識九歌。九歌是一家西北小吃店,專營西北涼皮、肉夾饃系列傳統(tǒng)西北小吃。小店清新四溢,異常干凈,居然沒有半點油腥味;墻的一面掛著幾幅頗有意境的畫,畫框的陳列似無意,卻又極為講究,無論你站在店的哪個角落回眸去看,感覺依舊。店里播放輕音樂,彌漫著一股淡淡的氣息,老板對客人少了一般小店的過度殷勤,店里客人雖多,卻也少了喧鬧。店主埋首收銀臺,點餐完畢,遞給你一張手寫餐牌,如果客人有心,不難發(fā)現這是難得一見的好字。特別的人和物,難免令人遐想,此地此境,精神上著實愉悅了一把。
店主老張酷愛書法,水墨,當代藝術。如今賣身九歌,出錢出力、洗碗拖地、起早貪黑,有段日子每天只有三四個小時的睡眠時間。這當然很累,但老張說此累非彼累,這是一種讓人安逸而簡單的累。老張原名張永澤,字墨非,甘肅隴西人。1999年,23歲的小張揣著媽媽給的400塊錢,從甘肅隴西一腳踏進北京。北漂十年,謀生職業(yè)是室內設計師,順風順水,25歲那年開了間公司。2009年,33歲的老張放下北京,來到昆明,和好友劉恒、楊勇開了“九歌”西北小吃店。雖然到昆明已經快一年了,因忙于打理小店,幾乎沒到過昆明的其他地方。
關于自己,老張惜言如金,大概是天性的靜默吧。但老張很樂意講解店里每道小吃的工序,他說一有空我們就琢磨菜品調料。用老張的話來說,很多事情是經不起琢磨的。經不住他這反復琢磨,九歌店里的西北涼皮、寬粉、秘制奶茶、酸梅湯幾樣小吃,名氣不脛而走,倒不是全市人民都跑來這里排隊,而是總有那么一撥人,陰差陽錯地走到這間店里,喜歡上這里的食物,喜歡上這里的氛圍。有人用拳頭表達內心,有人用文字表達愿望,老張用一碗涼皮表達自己,我個人覺得,后者更加耐人尋味。
當一個人較勁地去做一件事,一定有什么原因。老張不在北京做老板了,也不急于賺錢了,卻對著一碗4塊錢的西北涼皮熱乎,你若要問他什么原因,反倒顯得突兀。人生最有價值的部分,反倒是最沒有理由的,因為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其價值在于無法衡量。
每個人的命運,似乎都有一條隱約而堅決的線,牽引著你前行再前行。要了解老張,就不得不說說他的弟弟張永正。張永正,職業(yè)藝術家,從2000年開始不斷有即興創(chuàng)作作品,2004年底離開北京定居昆明,2007~2009年間屢次受邀,在昆明,北京、蘭州、重慶、臺灣、新加坡、西班牙等地聯展,是臺灣實力派畫廊新時代畫廊簽約藝術家。老張比劃著,弟弟比他矮一點,瘦一些,現在已經結婚生子,生活安逸。他和弟弟自小感情就非常好,從小到大,沒紅過一次臉沒打過一次架。不是說打了架就不是好兄弟,但他們這兩兄弟的性情,確實反常地親密。當初老張到北京,就是因為弟弟的再三邀約。2004年弟弟離開了北京,加上好友的離去,老張如日中天的北京生活逐漸變得空洞和寂寥起來。經過近三年的糾結,老張終于割舍了在北京的生活,來到距離弟弟最近的昆明,同樣選擇了弟弟居住的北市區(qū),住在北市區(qū),開店也在北市區(qū)。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