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木兮——西雙版納覓茶之源

十幾年前看《東京愛情故事》的時候,學會了催人淚下的一招——去所愛的人的家鄉(xiāng),看生養(yǎng)他的土地,喝他喝過的泉水,在他母校的廊柱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他的名字旁邊!皭邸笔且环N沒有緣由,無去來處的喜歡,每當這種情感成為你不可或缺的依歸,你自然就會渴望沿著他的生命線溯流而上,找到最初的原點。

對人如此,對物亦如是。今年三月,我的西雙版納之行便是因緣尋源,請生命喝杯純粹的茶。

初識版納

《開心辭典》有道問題是:“西雙版納”在傣語中是什么意思。答案為“西:十,雙:二,版:千,納:水稻田!边B起來就是“十二千的水稻田”,雖然沒有計量單位,但依然不影響我對那片土地富饒豐盈的想像。

即便如此,當我到達西雙版納的首府景洪時,也還是有一些小小的驚艷。景洪是南傳佛教的圣地,“景洪”在傣語中是“黎明升起的地方”,傳說是釋迦牟尼傳法到達這里時,恰巧是黎明時分,于是便將其命名為“景洪”。這片土地,如黎明一樣柔軟和煦。

路邊有各種我叫不出名字的神奇的樹,一棵棵都那樣枝繁葉茂地遮在頭頂,街頭巷尾到處是傣味燒烤,每到傍晚綠茵樹下就有炊煙繚繞,檸檬烤魚,新鮮的蔬菜串,蕉葉包的各種肉類,傣式的酸辣和香茅草的醇香全部在此,再來上2瓶老撾啤酒,就構成了我每天的晚餐。

這座熱情四射的城市自然生活著古道熱腸的人——陳哥,這位喝了20多年茶,做了10年普洱茶生意的茶人,雖然一直以“茶友”稱呼我,我心中卻一直敬他為師。以前普洱茶于我來講只有生熟之分,是他說云南地貌多變,所謂“云茶產(chǎn)六山,氣味隨土性而異”,喝普洱茶若能品出各個山頭的不同的茶氣特點,才更覺其中樂趣。我也由此有緣讀了《普洱茶記》、《滇海虞衡志》、《滇系》,漸漸進入了普洱茶的世界。

似水流年中的易武傳奇

清乾隆進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載,“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日革登、三曰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蠻磚、六日慢撒,周八百里!蔽髅媸秦鼧凡枭,中間是革登、莽枝、倚邦、蠻磚茶山,東面是慢撒茶山!奥觥庇置孜,是古六大茶山中曝光率最高的一個,也是最為人熟知的一個。

我們第二天的目的地就是易武,同行的還有同樣做茶生意的龍哥和小鐘姐姐。車經(jīng)過勐侖縣時,龍哥給我普及的傣語常識:侖,柔軟。海,勇敢,臘,茶葉。勐,是“地方”的意思。所以在傣語中,勐侖鎮(zhèn)就是柔軟的地方。勐海,是勇敢人居住的地方。勐臘,茶葉生長的地方。

易武鎮(zhèn)外有一所小學,車子只能停在小學的操場上,我們到達時已是中午了,剛好有很多孩子們在吃午飯,于是看到了一些可愛的孩子。他們坐在“中國普洱茶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館”的門前吃飯,構成了很有趣的畫面。

清朝后期,易武鎮(zhèn)是六大茶山中最熱鬧繁華的茶馬古鎮(zhèn)和茶葉加工、集散中心。至今仍商賈云集茶號林立。鎮(zhèn)中心有一片廣場,廣場上有一株參天大樹,按照“六大茶山”的方向,在相應的位置立了茶山的石碑。你可以閉著眼睛,坐在大樹下,想象幾百年前這里的喧囂場景——10多名強壯干練的小伙子,100多匹騾子組成的馬幫,他們從四面八方趕到這里,又在親人的祝福與叮嚀聲中向四面八方擴散,餐風宿露,駝鈴相伴,經(jīng)過莽莽雨林和雪山峽谷,踩出了一條“茶馬古道”。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lián)系刪除或協(xié)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wǎng)"的文章未經(jīng)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相關資訊

猜您喜歡

參與討論

登錄 注冊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