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斷斷續(xù)續(xù)的大青石鋪成或在石崖上鑿成的石道上,記錄著無數(shù)馬幫長年累月踩蹬出來的深深的馬蹄印,歷史就銘刻在這些深淺印記中。如果說北方絲綢之路是由沙漠之舟——駱駝開拓的,那么南方絲綢之路則是由山地之舟——馬幫走通的。
這是上世紀(jì)30年代的一天下午,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停在怒江邊,眺望著激流對岸正在行進(jìn)的馬幫。藍(lán)天、白云、黑水之間橫亙著一條逶迤蜿蜒無窮無盡的馬道?耧L(fēng)夾帶著山的濕潤和威嚴(yán)呼嘯而過,轉(zhuǎn)眼間又風(fēng)平浪靜,只剩下叮叮馬鈴聲在山道間回響。斯諾腦海里出現(xiàn)當(dāng)年與約瑟夫·洛克一起在云南旅行時,洛克曾對著一長隊浩浩蕩蕩,“動輒上百匹或更多,長龍似的‘半天’也過不完”的大馬幫滿眼熱淚。此時此景,他似乎一下子懂得了:“馬幫,一個令人心醉的字眼,蘊藏著神秘,蘊藏著不可知的推動力!
笮馬:絲路的選擇
溝壑遍布橫斷山區(qū),南方絲綢之路這個名字并沒有聽著那么美麗壯闊,這里只有瘴氣襲人、蚊蠅毒蟲、蛇蝎遍布的永昌道、身毒道,還有路繞羊腸、雨霧迷茫的五尺道、零關(guān)道。清代杜昌丁走過這里,面對路程的險峻,感嘆著寫下《藏行紀(jì)程》記錄所走的路:“山程纖曲似回腸,獨步危梯鳥道茫。銷雪有聲飛瀑遠(yuǎn),尋芳無意野花香。蹇驢背上添離恨,蘆管聲中憶故鄉(xiāng)。自關(guān)何緣往絕域,此行兼為謁空之!
南絲路古驛道雖號稱有五尺,實際也就一米五多一點,更多的地方還要窄。經(jīng)過的路段常常是左邊萬仞高山峽谷,右邊千仞深淵大川。路上巖石突兀,縫隙縱橫,與其說馬在小路上走,不如說像是在貼著山崖飛。馬蹄下落的地方只要有幾公分的誤差,稍不留神,馬背上馱的竹筐就會碰到山崖,人、馬便很可能墜入懸崖之下,粉身碎骨。南絲路還要經(jīng)過那些瀾滄江、怒江這樣的大江大河,水流湍急,岸壁陡削,遇到雨季河水猛漲,船和竹筏都難以渡江,這時就只能用滑索;镆话闶怯脙筛活^高一頭低的竹篾索或藤索組成,過溜時,人、馬都得捆在底兜上,離岸時用力一推,靠“滑梆”在滑索上滑行,驚險萬分。
在這些險惡的地方運輸貨物,自然不能選用那些高頭大馬。馬幫用的馬,多是橫斷山區(qū)特產(chǎn)的矮種馬。古書上記載叫“笮馬”,是西南地區(qū)最有名氣的運輸馬種。
《漢書·地理志下》載:“巴、蜀、廣漢本南夷,秦并以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實之饒,南賈滇、僰僮,西近邛、笮馬旄牛!庇纱丝芍辽贊h代以前,笮馬已經(jīng)是名滿西南。其“質(zhì)小而蹄健,上高山,履危徑,雖數(shù)十里不知喘汗”,白山黑水間的南絲路古道,路窄而陡,這種短小蹄健的笮馬就成了最合適的運輸工具,故而橫斷山一帶,自古便馬幫盛行,茶馬市旺。
而在馬幫實際選擇中,除了選擇笮馬,更多的選擇是騾。一來騾的負(fù)荷力較馬更強;二是騾的蹄和肢胯間收得緊,較馬更靈活。山區(qū)路窄坡陡,有些地方馬難通過,腳打顫,而騾輕易健步走過,其耐勞性也勝過馬。
在英國《泰晤士報》記者莫里循的眼里,騾子比馬更有貴族氣派,在旅行時精力更旺盛,腳步更平穩(wěn)。他還特別說到,如果一匹馬的一個蹄子失足滑倒,其他三只腳會跟著滑倒,而騾子的三只蹄子滑倒了,還會用第四只腳堅持站著。
本站轉(zhuǎn)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quán)異議,請在3個月內(nèi)與本站聯(lián)系刪除或協(xié)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wǎng)"的文章未經(jīng)本站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爆料、授權(quán):news@ynhouse.com。
熱門評論